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2025年麻醉领域最新进展:从精准化到智能化的突破

时间:2025-08-26 17:45:17

一、新型麻醉药物与镇痛技术

1. 非阿片类镇痛药突破

Journavx(Suzetrigine):FDA批准的首个NaV1.8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阻断外周痛觉神经元钠离子通道发挥作用,术后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但呼吸抑制风险降低70%,无成瘾性。III期临床显示,术后24小时静息VAS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达82%(安慰剂组35%)。

纳米靶向局麻药:PLGA纳米颗粒包裹罗哌卡因(粒径100-200nm),表面修饰RGD肽增强神经靶向性,作用时间延长至24-48小时,剂量减少30%-50%,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术后头痛发生率降至0.3%。

2. 静脉麻醉药革新

国产1类新药环泊酚在老年患者中显示优势,诱导剂量0.2mg/kg较丙泊酚减少注射痛发生率62%,苏醒时间缩短至8.5分钟(丙泊酚组12.3分钟)。

二、AI与智能化麻醉管理

1. 围术期大模型应用

南方智麻系统:基于DeepSeek大模型,整合1000万例围术期数据,可提前10分钟预警低血压(准确率89%)、呼吸抑制( sensitivity 92%),术中不良事件干预时间缩短40%。

闭环靶控输注:AI实时分析EEG、HRV等多模态数据,自动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输注速率,维持CSI指数40-60区间,药物过量风险降低58%。

2. 远程麻醉与机器人辅助

国内首台麻醉机器人在深圳试点,支持5G远程操控气管插管,成功率达91%,耗时较人工增加2.3分钟但偏远地区覆盖能力显著提升。

三、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

1. 精准区域阻滞技术

超声可视化微创腰麻:12MHz高频线阵探头引导25G细针穿刺,蛛网膜下腔定位精度达98%,术后头痛发生率从3%降至0.9%。

竖脊肌平面阻滞改良法:采用“水分离+筋膜扩张”技术,局麻药扩散范围增加4个节段,乳腺癌术后镇痛时长延长至72小时。

2. 无管化麻醉(Tubeless)

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实施自主呼吸肺移植麻醉,联合喉罩+封堵器实现肺隔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至6小时,ERAS路径下住院日减少3天。

四、监测设备与安全体系

1. 无创多参数监测

呼气末二氧化碳鼻氧管:覆盖全麻至无痛胃肠镜,实时监测SpO₂/PetCO₂,2025年推广后将呼吸抑制检出时间提前至45秒。

脑氧饱和度监测:新生儿专用近红外光谱探头(探头直径12mm),重量仅5g,早产儿脑氧监测准确率提升至93%。

2. 指南更新要点

ASA老年麻醉指南(2025版):推荐术前评估加入frailty指数,术中维持MAP≥基础值80%,术后72小时内持续监测认知功能。

抗凝患者区域阻滞指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阿哌沙班)停药时间缩短至术前24小时,椎管内血肿风险降至0.08%。

五、行业趋势与中国贡献

手术量与质量:中国年麻醉量达8000万例,是美国的1.8倍,围术期死亡率降至8.2/10万(美国12.5/10万)。

国产设备突破:联影医疗推出AI麻醉机,集成自动通气调节、药物浓度监测功能,价格较进口设备低35%。

国际合作:中国麻醉专家主导制定全球超声阻滞培训标准,已在32个发展中国家推广。

(数据来源:FDA官网、ASRA指南2025、南方医院“南方智麻”临床数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