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科技期刊投稿五大雷区,新手必避!

时间:2025-08-19 17:11:07

在学术投稿的竞技场上,新手作者常因缺乏经验而踩中编辑的“雷区”,尤其科技类期刊对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要求更为苛刻。以下是五种让编辑瞬间血压升高的投稿操作,结合真实案例与化解策略,助你避开“作死”陷阱。

1. 格式雷区:把投稿当草稿纸的迷惑行为

科技类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近乎苛刻,但总有作者将未排版的初稿直接投递:标题超20字、摘要冗长如裹脚布、参考文献格式混搭(APA与GB/T齐飞)。更离谱的是,曾有投稿者用彩色字体标注重点,结果被系统自动过滤为乱码。编辑的内心OS:“连基本格式都懒得调整,何谈学术态度?”

避坑指南:对照期刊官网的《投稿须知》,精确到标点符号。例如《中国高新科技》要求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3-8个并用分号分隔,而《科技与创新》对标题层级序号有明确规范(1→1.1→1.1.1)。

2. 抄袭预警:Ctrl+C/V的学术自杀

部分作者认为“借鉴”核心期刊段落是捷径,殊不知查重系统连“洗稿”都能识别。某投稿者将《中国科技纵横》某论文的“节能减排技术”章节改写近义词后投稿,结果被编辑标注“复制比42%”,直接进入黑名单。更讽刺的是,有人抄袭自己已发表的论文,构成“自我剽窃”。

避坑指南:引用必须标注来源,且单篇复制比建议控制在5%以下。对于技术方法描述,可用流程图替代文字降低重复率。

3. 数据硬伤:把编辑当人肉计算器的灾难

科技论文最忌数据矛盾:表格中百分比加起来超过100%、实验组样本量突然从30变成28、标准差大于均值……这类错误如同“在火箭设计图里写错小数点”。一位审稿人吐槽:“看到‘P值0.055却声称显著’时,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

避坑指南:采用“三遍校验法”——作者自检、同行盲检、专业工具(如GraphPad验证统计方法)。若研究涉及复杂模型,建议附原始数据压缩包。

4. 蜜汁自信:封面邮件写着‘诺奖级成果’

过度营销反而暴露无知。某作者在投稿信宣称“本文解决了爱因斯坦未竟难题”,但正文连基本理论框架都未建立。更常见的是夸大创新性,比如将“更换实验试剂品牌”包装成“颠覆性突破”。编辑锐评:“自信可以,但请先通过初中物理考试。”

避坑指南:用客观指标替代主观吹嘘。例如:“本研究首次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光伏板清洁机器人路径规划(对比文献[1][2]效率提升12%)”。

5. 一稿多投的俄罗斯轮盘赌

尽管多数期刊明确禁止一稿多投,仍有作者抱着“广撒网”心态同时投5家。结果两家核心期刊同时送审,审稿专家竟是同一人——社死现场堪比“学术版海王翻车”。更糟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所有关联期刊拉黑作者。

避坑指南:若急需发表,可选择审稿周期明确的期刊(如《中国高新科技》为半月刊),或预先发送撤稿说明。

科技论文的本质是“用规范传递真理”。避开这些坑,你的投稿之路才能从“编辑已读不回”升级为“返修后录用”。记住:编辑不是敌人,而是帮你把学术成果打磨成钻石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