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副教授职称评审需避开的五类期刊

时间:2025-07-23 10:53:46

在职称评审中,期刊论文的发表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认可度。对于副教授职称评定而言,选择合规、高水平的期刊至关重要。以下是五类需谨慎对待的期刊类型及其潜在风险,结合政策动态与学术规范进行深度剖析。

一、虚假核心期刊:披着“权威”外衣的陷阱

核心期刊的认定具有动态性,例如2025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新增27种、删除18种,若误投已被剔除的期刊,可能因“学术成果不达标”被否决。需注意两类风险:

1.伪造目录期刊:部分机构伪造核心期刊名单,宣称“快速录用”,实则未被任何权威目录收录。

2.更名规避审查:个别期刊通过改名伪装成核心期刊,但实际未被Ei Compendex等数据库更新收录。

二、低质量普通期刊:省级与国家级期刊的“灰色地带”

普通期刊虽发表门槛较低,但若选择不当,可能被认定为“学术灌水”。例如:

版面费异常低廉的期刊:费用远低于市场均价(如千元以下),通常缺乏正规审稿流程,文章仅需“形式审查”即可发表。

学科定位模糊的期刊:涵盖“多学科综合”却无明确领域侧重,易被评审专家质疑专业性。

三、非正规会议论文集:学术会议的“李鬼”现象

国际会议论文需满足同行评审、主办方权威性等硬性标准,但以下情况需警惕:

1.无收录承诺的会议:主办方宣称“推荐至SCI”,却未明确说明收录流程,实际可能仅内部结集出版。

2.高频次举办的会议:同一主题会议每年举办多次,缺乏持续性学术影响力,论文可能被视为“无效成果”。

四、预警期刊:官方名单中的“黑名单”

部分期刊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列入预警名单,例如:

过度自引或互引:人为抬高影响因子,此类期刊可能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目录除名。

批量发表职称论文:同一期期刊中超过50%文章为同一单位作者,易被认定为“利益输送”。

五、跨境非法期刊:国际出版的“擦边球”

部分境外期刊以“开放获取”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存在以下问题:

无国际刊号(ISSN)或伪造DOI:无法在Web of Science等平台检索,发表后无法用于职称申报。

编委信息造假:虚构知名学者担任编辑,实际审稿团队资质存疑。

风险后果与规避策略

若误投上述期刊,轻则撤销已获职称,重则面临3年内禁止申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核查官方目录:通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Ei Compendex等权威渠道验证期刊资质。

2.追溯历史记录:查询期刊近5年是否被列入预警名单或更名频繁。

3.咨询学术委员会:部分高校会发布内部推荐期刊清单,优先选择这类“安全区”期刊。

学术成果的严谨性如同建筑地基,若材料不合格,再高的职称大厦也会倾覆。副教授职称评审中,期刊选择需兼顾学术价值与合规性,避免因短期便利牺牲长期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