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儿童用药十大误区:80%家长踩过的健康陷阱

时间:2025-06-11 11:39:30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病在所难免,但高达80%的家长在用药时容易陷入误区,这些错误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威胁生命。儿童用药绝非“缩小版成人用药”,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关键转折点。

误区一:按成人剂量减半用药

“吃半片总没问题”是常见的危险想法。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远低于成人。例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成人剂量减半仍可能超过儿童耐受上限,导致肝损伤。正确的做法是使用儿童专用制剂,并严格按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必要时借助带刻度的喂药器。

误区二:随意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不是“万能消炎药”。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甚至催生耐药性。医生强调,抗生素必须足疗程使用,擅自停药可能让细菌“死灰复燃”。

误区三:忽视药物副作用

“烧退了就万事大吉?”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具有延迟性。例如某些抗过敏药可能引起嗜睡,而激素类药物突然停用会导致反跳反应。家长需记录用药后孩子的精神状态、皮肤变化等细节,及时与医生沟通。

误区四:混合多种药物

“1+1未必大于1”。不同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例如退烧药与某些感冒药成分重叠,叠加使用会导致过量。像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同服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用药前务必核对成分表,避免重复给药。

误区五:依赖退烧药

体温38.5℃以下通常无需退烧药,物理降温更安全。过度使用退烧药会掩盖病情,且退烧药间隔时间需严格遵循药物半衰期(如对乙酰氨基酚至少间隔4-6小时)。若服药后大量出汗,需及时补液以防脱水。

误区六:忽视药物过敏

皮疹、呼吸急促可能是过敏信号。青霉素等药物需提前做皮试,而中药注射液更易引发过敏反应。曾有案例显示,用果汁送服药物可能改变药效,甚至诱发过敏。

误区七:症状缓解就停药

“见好就收”是抗感染治疗的大忌。例如中耳炎需用药10-14天,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残留。医生建议,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完成整个疗程。

误区八:用果汁或牛奶送药

果汁中的果酸可能破坏药物结构,牛奶中的钙会影响铁剂吸收。正确的做法是用温水送服,苦味药可搭配少量糖水,但需避开药物成分禁忌。

误区九:药物存放不当

彩色药片不是糖果!成人药物需锁在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处,糖浆类开封后需冷藏且1个月内用完。曾有幼儿误服降压药,因未及时洗胃导致心脏衰竭。

误区十:盲目相信偏方

“蜂蜜止咳”“酒精擦身”等偏方缺乏科学验证。例如1岁以下婴儿食用蜂蜜可能引发肉毒杆菌中毒,而酒精擦身会导致皮肤吸收中毒。

守护用药安全的黄金法则

  1. 医嘱是铁律:处方药绝不自行调整剂量,非处方药也需咨询药师。

  2. 说明书即地图:重点关注禁忌症、不良反应和保存条件。

  3. 记录用药日记: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和身体反应,就医时提供完整记录。

  4. 紧急情况预案:误服过量药物需立即催吐并送医,血液净化可能是救命关键。

孩子的健康如同一张白纸,每一次用药都像在白纸上作画——谨慎下笔,才能绘出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