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氯化钾注射液规格调整至10ml:1.5g/支:临床用药安全与执行要点解析

时间:2025-06-04 11:34:15

根据国家第十批药品集采工作的推进要求,氯化钾注射液的规格将由原10ml:1.0g/支调整为10ml:1.5g/支,这一变更将于近期在医疗机构逐步落地实施。作为临床常用的高警示药品,此次调整涉及剂量计算、给药方式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关键内容,需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重视。

一、规格变更的核心差异与临床意义

新规格的氯化钾注射液每支含钾量从1.0g提升至1.5g,相当于单支剂量增加50%,实际钾元素含量增加0.26g。这种调整类似于将原本需要两支完成的补钾治疗浓缩至一支完成,既减少了药品包装浪费,也降低了多次配药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对于需长期补钾的慢性病患者,用药频次的减少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尤其适用于因呕吐、严重腹泻或使用排钾利尿剂导致的急性低钾血症患者。

二、严苛的给药规范与风险警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氯化钾注射液作为高警示药品,其使用存在"双刃剑"特性:虽然能快速纠正危及生命的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时可能引发呼吸肌麻痹),但直接静脉推注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新规格药品更需严格遵守以下铁律:

  1. 绝对禁止未经稀释静脉注射,必须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浓度不超过0.3%(即500ml溶媒中最多加入1.5g氯化钾);

  2. 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不超过20mmol(约1.5g氯化钾),相当于每分钟不超过60滴的输液速度;

  3. 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采用微量泵通过中心静脉给药,如同为心脏安装"调速器",确保钾离子匀速进入循环系统。

三、适应症人群的精准划分

新规格药品主要适用于三类临床场景:

  1. 治疗性补钾:针对已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典型低钾症状的患者,尤其对洋地黄中毒伴发的频发室性早搏有显著拮抗作用;

  2. 预防性补钾:对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或接受高渗葡萄糖输注的术后患者,可预防性使用相当于每日"半支"(0.75g)的剂量维持电解质平衡;

  3. 特殊人群补钾:妊娠剧吐孕妇出现顽固性低钾时,在严密监护下可考虑采用新规格药品减少输液总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四、医疗机构执行要点

各医疗单位需重点完成三个层面的过渡工作:

  1. 信息系统更新:在电子医嘱系统中设置剂量拦截阈值,当单次处方量超过4.5g(即3支新规格药品)时触发预警;

  2. 护理操作培训:强调"双人核对"制度,在药品配置环节实行"1支+1溶媒"的固定组合管理;

  3. 患者教育强化:对居家使用氯化钾缓释片的患者发放《补钾安全手册》,说明注射液规格变更不影响口服给药方案。

此次规格调整体现了"质量守恒,效率升级"的现代药学理念。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需建立新的剂量换算思维——将原先"1支=1g"的惯性认知更新为"1支=1.5g"的标准记忆。建议在病区急救车、手术室等关键区域张贴彩色对比标签,用醒目的红色标注"▲50%剂量提升"警示语。只有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才能将这项旨在优化治疗的变更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