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春天必吃!祛湿豆竟有这么多奇效

时间:2025-04-25 09:50:30

在春日的暖阳下,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湿度也悄然增加,人体易受湿邪侵袭,出现诸如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皮肤粘腻等不适感。此时,一种被誉为“祛湿豆”的食材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春季的潮湿环境,还兼具健脾祛湿、利水解毒的多重功效,对保护血管健康、稳定血糖水平也有积极作用,成为了这个季节里不可多得的养生佳品。

春天与湿气的那些事儿

春季,尤其是南方地区,常伴有连绵细雨,空气湿度增大,人体易感受到外界湿气的侵扰。中医理论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容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春季养生的重点之一便是祛湿,而“祛湿豆”正是应时应景的天然良药。

“祛湿豆”的真面目

所谓“祛湿豆”,并非特指某一种豆类,而是指那些具有显著祛湿效果的豆类食材,如红豆、薏米、绿豆、黑豆等。这些豆类因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种活性成分,不仅营养价值高,更能在体内发挥调节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其中,红豆和薏米的组合尤为经典,被广泛认为是祛湿健脾的黄金搭档。

健脾祛湿,从内而外调理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春季湿气重,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而“祛湿豆”中的红豆,性平味甘,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薏米则性凉味甘淡,入脾、胃、肺经,能健脾渗湿、清热排脓。两者搭配煮粥或炖汤,既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又能有效排出体内湿气,达到由内而外的调理效果。

利水解毒,守护血管健康

除了健脾祛湿,这些豆类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体内废物排出,减少毒素在体内的积累。同时,它们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血管弹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绿豆,其清热解毒的功效更是众所周知,适量食用可帮助清除体内热毒,维护身体健康。

稳定血糖,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春季湿气重可能加重病情管理难度。幸运的是,“祛湿豆”中的多数成员都是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黑豆、绿豆等,它们不仅能提供持久的能量释放,避免血糖快速波动,还能通过改善肠道环境,间接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当然,具体食用时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并遵循医生建议。

如何食用“祛湿豆”

食用“祛湿豆”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灵活搭配。最简单的莫过于煮成粥或汤,如红豆薏米粥、绿豆汤等,既易于消化吸收,又能充分发挥其祛湿功效。此外,还可以将豆类与大米、小米等谷物混合煮饭,或是加入蔬菜中一同炒制,既增加了食物的多样性,也提升了营养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豆类益处多多,但也要适量食用,避免过量导致腹胀等不适。

春天里的“祛湿豆”,不仅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味食材,更是维护身体健康、应对季节变化的秘诀。在这个湿润的季节里,不妨让这些小小的豆子成为你餐桌上的常客,让它们帮你驱散湿气,迎接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