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动脉瘤
时间:2024-12-06 10:28:44
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称为动脉瘤(aneurysm)。动脉瘤可依病因、形状和动脉瘤壁的结构进行分类(图8-18)。依病因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梅毒性、细菌性、外伤性和先天性动脉瘤,以及夹层动脉瘤。
图8-18 动脉瘤的类型
1.囊状动脉瘤;2.梭形动脉瘤;3.蜿蜒状动脉瘤;4.舟状动脉瘤;5.夹层动脉瘤;6.假性动脉瘤
一、动脉瘤的形态学类型
1.囊状动脉瘤 被累血管段管壁呈球状扩张,其大者直径可达15~20cm。由于血液流过时形成旋涡,因此,这种动脉瘤常并发血栓形成。
2.梭形动脉瘤 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直径,故呈梭形。这种动脉较少发生附壁血栓。
3.圆柱状动脉瘤 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可发生附壁血栓。
4.舟状动脉瘤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时。
5.蜿蜒状动脉瘤 相近的血管段相继呈不对称性扩张,因此,被累血管呈蜿蜒状膨隆。大多见于血流方向一再改变的血管(如骨盆的动脉)。
二、根据动脉瘤壁的结构分类
1.真性动脉瘤(aneurysma verum)其壁由所有三层血管壁组织构成,大多数动脉瘤属于此种类型。
2.假性动脉瘤(aneurysma spurium)大多由于血管外伤,血液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内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乃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
3.夹层动脉瘤(aneurysma dissecans) 多见于老年人(但Marfan综合征患者例外),男性多于女性。多从血管树的血流剪应力量强处及血压变动最明显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出发,血流从内膜破裂处钻入病理性疏松的中膜(少数乃来自滋养血管的出血),并顺血流方向将中膜纵行劈开,形成一个假血管腔。这种假血管腔可再次破入真血管腔内,血流如同一个迂回旁道。这种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代谢性结缔组织疾病(如Marfan综合征,其主动脉中膜的弹性纤维断裂、缺失,胶原和蛋白多糖增多)、甲状腺功能过低时的血管壁蛋白多糖增多、梅毒性主动脉炎及动脉粥样硬化等。
图8-18 动脉瘤的类型
1.囊状动脉瘤;2.梭形动脉瘤;3.蜿蜒状动脉瘤;4.舟状动脉瘤;5.夹层动脉瘤;6.假性动脉瘤
一、动脉瘤的形态学类型
1.囊状动脉瘤 被累血管段管壁呈球状扩张,其大者直径可达15~20cm。由于血液流过时形成旋涡,因此,这种动脉瘤常并发血栓形成。
2.梭形动脉瘤 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直径,故呈梭形。这种动脉较少发生附壁血栓。
3.圆柱状动脉瘤 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可发生附壁血栓。
4.舟状动脉瘤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时。
5.蜿蜒状动脉瘤 相近的血管段相继呈不对称性扩张,因此,被累血管呈蜿蜒状膨隆。大多见于血流方向一再改变的血管(如骨盆的动脉)。
二、根据动脉瘤壁的结构分类
1.真性动脉瘤(aneurysma verum)其壁由所有三层血管壁组织构成,大多数动脉瘤属于此种类型。
2.假性动脉瘤(aneurysma spurium)大多由于血管外伤,血液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内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乃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
3.夹层动脉瘤(aneurysma dissecans) 多见于老年人(但Marfan综合征患者例外),男性多于女性。多从血管树的血流剪应力量强处及血压变动最明显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出发,血流从内膜破裂处钻入病理性疏松的中膜(少数乃来自滋养血管的出血),并顺血流方向将中膜纵行劈开,形成一个假血管腔。这种假血管腔可再次破入真血管腔内,血流如同一个迂回旁道。这种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代谢性结缔组织疾病(如Marfan综合征,其主动脉中膜的弹性纤维断裂、缺失,胶原和蛋白多糖增多)、甲状腺功能过低时的血管壁蛋白多糖增多、梅毒性主动脉炎及动脉粥样硬化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