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承办。主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顾问由国内外多位学术权威:赫捷院士、杨宝峰院士、黎介寿院士、樊代明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由郑树教授担任,副总编辑由国内外著名学者:张苏展教授、 秦新裕教授、王杉教授、蔡三军教授、顾晋教授、傅传刚教授、张澍田教授、任东林教授、秦环龙教授、尹梅教授及美国的Robert D. Madoff教授担任。2016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是以DVD-ROM(光盘)为载体形式的结直肠疾病专业方面的多媒体电子学术期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视频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本杂志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病例讨论、教训与反思、名家手术(视频)、护理天地、医学与人文、名院名科。内容涵盖结直肠的肿瘤、炎症性疾病、痔、便秘、肠内外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方面内容。
Lancet: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独立相关
时间:2024-12-02 16:24:59
2021年3月28日,中国香港知名演员、金像奖佳男配,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
据悉,廖启智从确诊胃癌到去世,仅仅经历了3个月!尽管许多人已经不再谈癌色变,面对癌症也能够积极对抗,但胃癌在中国人群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却还是让不少人难以接受。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胃癌呢?
由我国众多院士、教授共同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Genetic risk, incident gastric cancer, and healthy lifestyle: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一文,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胃癌!
研究背景
胃癌是世界上排名第3的癌症死亡原因,有超过40%的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遗传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高盐饮食、新鲜蔬菜或水果摄入不足)被认为是诱发中国人罹患胃癌的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新加坡华人胃癌的发病率仅为本土中国人的一半,为什么同为华人,发病率为何如此悬殊?饮食因素和遗传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着胃癌的发生与发展呢?本文研究者将从遗传风险、胃癌事件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对我国胃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来自6个独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集的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包括10254名胃癌患者和10914名非胃癌患者。经过分析,研究者在上述6个数据集中共确定了764个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的变异。
该项研究的第二阶段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方式,从中国嘉道理生物库(CKB)收集了来自中国10个不同地理位置(5个城市和5个农村)、共512714名年龄在30-79岁成年人的相关数据,并评估了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有效性和健康生活方式对胃癌风险的影响。在上述人群中,研究者对其中的100220名参与者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在随访的10.4年间发现胃癌692例。
后续研究发现,发生胃癌的参与者比未发生胃癌的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多基因风险评分,且多基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分,发生胃癌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这种联系在调整生活方式因素后没有改变。此外,与遗传风险较低的参与者相比,遗传风险中等和较高参与者的胃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在CKB队列中,研究者将所有参与者的生活方式分为3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同时做到不吸烟、不喝酒、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则被认为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发现,大多数参与者拥有4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中的2-3个,且随着参与者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增加,胃癌风险也显著升高。
研究者还发现,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对胃癌发病风险的联用呈剂量-反应关系,即总体胃癌发病风险随着遗传风险和不良生活方式相关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按照遗传风险(低、中和高)对参与者进行分层后,研究者发现以生活方式不佳的人作为对照组时,在所有3个遗传风险组中,生活方式良好的人发生胃癌的相对风险显著降低。对于胃癌低遗传风险、中等遗传风险、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胃癌的10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0.82%、0.94%和1.12%。
总结
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独立相关。在高遗传风险的人群中,做到不抽烟、不喝酒、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能够降低此类人群发生胃癌的相对风险。同时,还应及时进行筛查,以便提前发现,能够大大增加胃癌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